找到相关内容6275篇,用时11毫秒. ·把佛教导航设为主页
  • 禅是生活的宗教——耕云先生在中国佛学院的讲演

    重复一下。在达磨大师那个时候,印度佛教已经开始凋零,具备弘法根器的人已经不多。于是他想找一个肥沃的文化土壤来把菩提种子移植。他发现震旦——也就是中国,有大乘气象,于是来到中国,...

    何明乾 吴明纯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15324073456.html
  • 简论梁漱溟对唯识宗的理解和改造

    本质。所以只有在第三个阶段,即“真实性”(“圆成实性”),污染的种子都消失了,而真如才能显现出来。  梁漱溟引用章太炎的《建立宗教论》[37]来说明我们不应该依靠分别性,而应该超越对“色空、自他、内外、...

    梅谦立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22161973473.html
  • 民国高僧弘一法师

    是“非色非心”;三南山律,此宗道宣律祖,依《法华》等大乘经典,以大乘无漏善种子为戒体。当时,虽然有三大派,但最盛行的还是南山律。南山律师的《行事钞》一书出后,迅速风行江南江北,任何宗派学者皆须研读此书...

    不详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22162373475.html
  • 《念佛胜易》简介、缘起

    种子好,撒下去就可以丰收。  念佛就是这个道理,不但殊胜,而且容易,殊胜和容易在一起,才是真正的殊胜。单是殊胜,不容易,就不能称为殊胜 ── 好是很好,但是与我们无关;如果单是容易,而不能了脱我们的生死...

    净宗法师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9222773516.html
  • 唯识学中的知识论

    凡夫外道不易辨别,就是愚法的声闻行人,亦错认第六识为根,不知根识各有种子现行的熏习,所以为说愚者难分识与根。[22]  如此看来,大乘唯识的立场是“识见”的立场,是以“识”为能知,而不是“根”。上面讲到...分为“我”的执性;万法的生成,则是因为第八阿赖耶识包含有万法的“种子”。两者不同的是,在康德那里只属于“上帝”的“理性的直觉”,依唯识,人则可以通过自己的修证最终“转识成智”,从而具备“理性的直觉”。...

    德澄法师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9224973552.html
  • 心灵环保与社会和谐

    爱的种子,才能有春华秋实。“我们只有认真了解了天空,才能扎根于大地。我们只有认真了解了地球,才能使生命扎根于地球。我们只有认真了解了生命,才能扎根于生命。”同理,我们只有了解了生命,才能培育出爱心,...

    觉 醒

    |心灵环保与社会和谐|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16201773881.html
  • 释尊时期止观法门的实践

    乐受触食因缘,于能随顺喜乐诸食,多生染  著名「贪」。此二烦恼,于现法中能染于识,令其安止  四种识住, 增长当来后有种子。.... 于四食中,安住  喜、贪二种烦恼,便于现法有诸尘染;由尘染故,食若...

    林崇安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19390373973.html
  • 中国律学研究的方法论检讨——以弘一法师为例

    故作法受,还熏妄心,于本善识,成善种子,此戒体也。由有本种熏心,故力有常,能牵后习起功用故,于诸过境,能忆、能持、能防、随心动用还熏本识,如是辗转能净妄源。”[23]且在《羯磨疏》里找出五...

    温金玉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19392673999.html
  • 行愆法师:佛学问答

    ,这就是密法的灌顶,而藏传佛教传法是个别传授的。修学密法的要求须依止上师,绝对服从信任及恭敬上师的,跟随著教导修学。但目前普遍性的灌顶,亦即是所谓结缘灌顶,令播下善的种子。   转世   问:西藏...

    行愆法师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7425074746.html
  • 冯达文:理性与信仰

    特别多、体积特别大的少数稻穗作为种子并通过强化其特殊存在与变化的方式而使之发展为一新类之时,也就是把特殊的、偶然的化为一般的与必然的,从而使之获得秩序与规律的意义。此即表明秩序与规律的人为性。社会生活...

    冯达文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6564774828.html